摩达推荐:《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第二期)
小编按语
为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起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并组织编写了《区块链白皮书(2019)》。
上期小编主要推送了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全球区块链产业现状两部分内容。本期小编将分享关于我国区块链产业现状、行业应用现状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我国产业现状分析
我国哪些产业领域应用了区块链?
1.聚焦数字经济创新,实践特色应用场景
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侧重点更加明确,具体规划更为清晰。2019年上半年两会期间,各地代表所提区块链相关提案、观点多达30余条,显示出全国各地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关注。据统计,截至 2019年5月,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贵州、山东等全国超过30个省市地区发布政策指导文件,开展区块链产业链布局。2018年各城市出台专项政策,其基本思路主要是“筑巢引凤”以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但区块链扶持政策较为同质化。
通过2018年的项目试水、政策效果反馈,2019年各地政府对待区块链的态度更加严谨、务实,聚焦于如何将区块链技术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寻找实际落地场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截至2019年5月,全国已成立区块链产业园共计22家,杭州、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占比过半,其中20家为政府主导或参与推进。
应用领域方面,政务民生类应用项目数量显著增多,司法存证、税务、电子票据、产品溯源等其他领域稳步发展。
2. 布局工程技术研发,深度赋能实体经济
科技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区块链云平台(BaaS),且侧重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百度发布的“度小满金融区块链开放平台”着眼于金融领域的企业区块链构建服务,该平台主要适用于支付清算、数字票据、银行征信管理、权益证明和交易所证券交易等领域。
阿里云着手建立的阿里云区块链 BaaS主要面向企业级客户,为客户搭建商品溯源、 数据资产交易等14个应用场景中的信任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开发者生态的发展。
腾讯推出的区块链BaaS平台的定位则是“以信息服务方的角色全面向合作伙伴开放”,腾讯自身则不参与供应链金融布局中。
京东推出的区块链BaaS平台与上述各巨头的定位都不同,将重点放在商品的防伪追溯上,商品的原料的生产、加工、物流运输、零售交易等数据都可以上链。
华为的区块链服务BCS产品为企业及开发者提供公有云区块链服务,即是华为云PaaS服务的一次升级,也标志着华为云服务的生态版图进一步拓展。
二、区块链行业应用现状
区块链通过点对点的分布式记账方式、多节点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强大的信任关系和价值传输网络,使其具备分布式、不可篡改、价值可传递和可编程等特性。
在应用方面,区块链一方面助力实体产业,另一方面融合传统金融。在实体产业方面,区块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信任和自动化等问题,极大地增强共享和重构等方式助力传统产业升级,重塑信任关系,提高产业效率。在金融产业方面,区块链有助于弥补金融和实体产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高效价值传递机制,实现传统产价值在数字世界的流转,帮助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达到「三流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区块链的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铺开,从金融、产品溯源、政务民生、电子存证到数字身份与供应链协同,场景的深入化和多元化不断加深。然而,区块链的应用仍旧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各类应 用模式仍在发展中演进,仍需持续探索。
(一)赋能数字经济模式创新
1.区块链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区块链与各行业传统模式相融合,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 构建诚信产业环境。从交易信息到去中心化应用,区块链承载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将为各式各样的数字化信息,提供一个可确权、无障碍流通的价值网络,在实现对所有权、隐私权保护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价值流动起来。
区块链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以构建有秩序的数字经济体系。
在政府治理领域,区块链是打造透明廉政政府,实现 “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智慧政务的有效途径。在金融服务领域, 区块链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整合起来实现“三流合一”,有助于提升信任穿透水平,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2.区块链技术具有重塑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的潜力。
区块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改良,更进一步引入了新的金融模式和组织形式。 如 Facebook 发起的Libra项目,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化、分布式、可编程的通用底层金融基础设施,这可能对当前金融体系具有颠覆性意义。
其一,区块链分布式特征使不同金融市场出现“去中介化” 趋势,不再依托于集中化的银行管理,这将可能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中的支付、交易、清结算流程,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摩擦成本,提升执行效率;其二,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之一,改变传统金融市场格局, 通过高透明、可穿透的数字化资产管理,形成信任的链式传递,加速数字资产的高效在线转移;其三,“智能合约”的发展将使货币可编程,支付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执行,比如中央银行可以发行特定用途的数字货币,精确地实施其产业政策,使这些货币只有在进入特定行业时才能被支付。
(二)金融服务领域成效显著
金融服务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金融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产业链条中存在大量中心化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减缓了系统运转效率,增加了资金往来成本。
区块链技术源自于加密货币,凭借其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结构,操作简化、实时跟进、自动执行的特点,与金融行业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最早在金融领域发挥 优势作用。
目前国内已经一定数量的金融业应用已经通过了原型验证和试运营阶段,涉及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保险等细分领域。在实际业务运营取得的应用成果,可集中体现金融业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思路:在多方协作的场景里,用来共享风控信息,跟踪合同类关键证据,进行资产交易和信用传递,目的是扩大规模、提升效率、改善体验,并降低风险和成本。
(三)产品溯源领域优先起步
日益增长的商品溯源需求迅速推动了溯源行业的发展,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打造了一种去中心、价值共享、利益公平分配的自治价值溯源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2018 年初至今,相关公司共发布了超过5本区块链溯源项目白皮书。多家企业抓住机遇,进军区块链市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型的区块链创业公司。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产业与商业模式催生了大量的创业公司,他们先一步进入溯源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另一类是互联网巨头,他们试图将区块链技术与自己的传统产业相融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向平台化发展,提供多行业服务。
根据其业务类型又可以分为两类,应用方案服务商多和业务方对接,基于需求提供应用解决方案,如阿里、京东、沃尔玛、中食链等;技术服务商为应用方案商提供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的搭建及相关开发合作,大多可同时服务于多个行业。
(四)政务民生领域重点探
2018年7月3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2022年底前,全面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网办”。
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度、透明度,促进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推进大数据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政府治理透明化、城市管理精细化。
作为我国区块链落地的重点示范高地,政务民生领域的相关应用落地集中开始于2018 年,多个省市地区积极通过将区块链写进政策规划进行项目探索。
在政务方面,主要应用于政府数据共享、 数据提笼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电子发票等;在民生方面,主要应用于精准扶贫、个人数据服务、医疗健康数据、智慧出行、社会公益服务等。
(五)电子存证领域多点铺开
区块链技术具有防止篡改、事中留痕、事后审计、安全防护等特点,有利于提升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区块链与电子数据存证的结合,可以降低电子数据存证成本,提高存证效率,为司法存证、知识产权、电子合同管理等业务赋能。
2018年9月7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承认了区块链存证在互联网案件举证中的法律效力,目前包括北京、杭州、广州等在内的全国至少7省市法院构建了区块链电子证据平台。
2019 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正在搭建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目前完成最高人民法院、高院、中院和基层法院四级多省市21家法院,及国家授时中心、多元纠纷调解平台、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的27个节点建设,联合四级法院共完成超1.8亿条数据完成上链存证固证, 并已牵头制定了《司法区块链技术要求》《司法区块链管理规范》,指导规范全国法院数据上链。
(六)数字身份领域备受关注
当前各国纷纷加紧对于个人数据管制的同时,数字身份仍存在信息碎片化、数据易泄露、用户难自控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加密、难篡改等特征,为数字身份的可信验证、自主授权提供一种值得探索的解决方向。
据 Research & Markets 预测,全球区块链身份管理市场将从2018年的9040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9.299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 84.5%。
近年来科技企业发起的数字身份项目多达 200多个,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方面,IBM、 微软等科技巨头积极布局,打造各自的分布式数字身份平台;2019 年初,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公开表示将考虑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 的认证系统让用户安全登录。另一方面,以Civic、uPort、Evernym、 Indy、SelfKey、IDHub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块链创新创业项目,虽然技术应用关注点各有侧重,同样为数字身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动力。
(七)供应链协同领域渐落地
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成本高达20%,远远高于欧美国家供应链管理和物流8%的成本,国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成本还有很高的改善空间,而这正是供应链协同发挥作用的地方。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协同应用将供应链上各参与方、各环节的数据信息上链,做到实时上链,数据自产生就记录到区块链中。
典型的采购和销售供应链阶段包括:生产采购订单、仓库备货、物流运输、 收货确认、商品销售等环节。通过供应链上各参与方数据信息上链, 数据加密存储保证数据隐私,智能合约控制数据访问权限,做到数据 和信息的共享与协同管理。
区块链在供应链协同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向 包括:数据共享与可视性、去中间环节与数据安全、自动验证执行与高效协同。
END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
编辑:Wendy 校稿:Mia